踏入6月,又有一批高考生将奔赴高考考场,也是人生的考场。往后看,是咬紧牙关、砥砺前行的三年艰苦拼搏,往前眺望,是踌躇满志,每个人的前路都不尽相同。
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、温州肯恩大学校长王立博士,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高考生。站在2021年的高考关头,他回忆起了40余年前的高中生活和那场改变命运的高考,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坚持和选择的故事,也给每一位即将应考的考生送上自己的殷切期盼。
高三的同学们,对于你们而言,人生第一个重要选择即将在6月开启。现在回想过去3年,是不是觉得特别苦。但对于我来说,现在回忆起我的高中生涯,想到的只有美好。
我是嘉兴人,高中就读于当地的秀州中学。现在回想起,秀中三年在我的人生字典里具有特殊意义,我在那里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,当时我们班级的任课老师堪称大师云集。
在班主任许云英老师的政治课上,我读到了鼓励我们求真务实的期许。副班主任朱广农的物理课给我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基础,促使我硕士专业选择了物理化学,并在该领域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。金震明老师的语文课不仅给我打下了扎实的中文功底,课文《海燕》中“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”这一名句也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中,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,这是金老师汇聚毕生的阅历,为我们的青春扬帆启航,去经受生活的历练给予的喝彩和激励。
而我的英语老师沈士英更是对我影响颇深。在她的教授下,我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,一路走来,凭借着沈老师教授英语给我打下的基础,我担任了12年浙大外事处副处长和8年浙大国际教育学院院长。现在,我又担任了中美合作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的校长。凭着这一口英语,我访问了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、150多所包括耶鲁、牛津、剑桥在内的世界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。
1975年,我从秀州中学高中毕业,即作为知识青年去农村插队落户,这里成为了我的另一个“课堂”。两年多农村劳作的确很苦,但受到的教育也很多。那段时间一方面作为“赤脚”教师,教当地一所小学一年级的课程,另一方面还要完成每个月120个工分的劳动。但就在这样的辛苦中,对于当时中国的现状与落后,第一次有了深刻的认识。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,我知道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来了。
那年的高考是在冬天,而不是夏天。最后我如愿上了大学。在我获得学士、硕士学位后,我又师从浙江大学老校长杨士林教授,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在浙大任教至今,并选择了化学这一领域作为我一辈子为之奋斗的事业。
不曾想到,今天,我又成为了温州肯恩大学的校长。这是一所年轻的中美合作学校,批准办学到今年刚刚10年时间。亲历第一届高考,又目睹了多年高考的我,也是在这里看到了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可能性:你会遇见这样的课堂,随时都可能进行的小游戏、小组讨论和上台陈述;你会遇到这样的上课方式,教授诙谐、幽默,他们不惧你质疑,鼓励你感受思辨的快感,体会探究学习的快乐;你的考核永远不会因为一次成绩而定输赢,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……
温肯一路也立起了多座里程碑:2014年7月,学校被列入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;2018年3月,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;2019年,11个专业获批开展硕博教育;从2016年第一届毕业生至今,约60%的毕业生前往哈佛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、芝加哥大学、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等世界名校深造读研,2019届学校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13……
可以说,当下,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和模式,也让你们拥有了更广阔的未来和选择。
高中毕业后的40多年间,我经历了下乡,高考,当老师,再到担任中外合作大学的校长,一路走来,或有过踌躇,但不曾停驻。
所以,我也想送你们一句话:凡是过往,皆为序章。珍惜当下,一往无前!
来源 | 嘉报传媒
责编 | 媒体中心